法规政策 >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前言

 

 

本标准所规定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与 GB 18565-2001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见封面,2001 年版的封面);

 

——全文结构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引言(见引言部分);

 

——修改了范围的陈述,增加了车辆类型的适用性说明(见第 1 ,2001 年版的第 1

 

章);

 

——增减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1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等术语及定义(见第3章);——增加了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的结构要求配置要求防火要求以及动力

 

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排放性行驶稳定性等性能要求(见第4章);——将在用车辆的非定量化要求和定量化要求在基本要求性能要求其他要

 

中分别提出(见5.15.25.3);

 

——基本要求中增加了唯一性认定电子控制系统等要求(见 5.1.15.1.2);

 

——删除了气缸压缩压力发动机点火、燃料供给、润滑、冷却和排气等系统的机件

 

应齐全等要求(2001 年版的 4.1);

 

——增加了在用车辆制动系的基本要求(见 5.1.4);

 

——删除了驻车制动的原则性规定(见2001年版的6.56.6);

 

——删除了转向操纵性转向轻便性车轮定位值最小转弯直径转向轮

 

最大转向角等条款(见2001年版的7.27.47.57.7);

 

——删除了汽车定置噪声客车车内噪声汽车驾驶员耳旁噪声客车防雨密

 

封性等要求(见2001年版的9.2.19.2.29.2.310.1);

 

——修改了轮胎要求及文字表述(见5.1.6.5)2001年版的11.9.1.111.9.1.2);

 

——删除了车轮总成的横向摆动量和径向跳动量的要求(见2001年版的11.9.1.9);

 

——删除了所有前照灯的近光都不得眩目汽车和挂车的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数量、

 

位置、光色、最小几何可见角度等应符合 GB 4785 的有关规定转向信号灯闪光频率等条款(2001 年版的 8.48.58.98.118.128.148.15 等);

 

——修改了在用车辆电气线路及导线的要求(见 5.1.92001 年版的 8.21),增加了卫星

 

定位系统车载终端和胎压监测报警系统的要求(见 5.1.9.35.1.9.4);

 

——增加了车门应急控制器、应急门和安全顶窗等事故后防护的要求(见 5.1.10.1);

——明确并修改了在用车辆车身两侧对称部位高度差的概念(见 5.1.10.2.2 2001 年版

 

11.1.1);

 

——删除了左、右轴距差车辆的外廓尺寸限值车辆后悬车辆质量参数

 

行性能润滑检查车身和驾驶室应坚固耐用等要求(见 2001 年版的 11.1.111.2.111.2.211.311.511.711.8.2);

 

——删除了车身和驾驶室的技术状况应能保证驾驶员有正常的工作条件和客货安全安全出口的结构尺寸以及卧铺客车卧铺布置通道宽度乘客门一级踏步高度挡泥板等要求(2001 年版的 11.8.111.8.911.8.1211.8.15 等);

 

——增加了在用车辆动力性的评价指标(见 5.2.1);

 

——修改了在用车辆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指标(见 5.2.2,2001 年版的第 4 章、12.2);——增加了在用车辆制动系统、O3O4类挂车、半挂牵引车和汽车列车的制动性能要求(见

 

5.2.3);

 

——修改了在用车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可见污染物的

 

限值要求,增加了点燃式发动机采用简易工况法和压燃式发动机采用加载减速法的要求(见 5.2.42001 年版的 9.112.7);

 

——删除了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汽车定置噪声的要求(见 2001 年版的 9.1.39.2.1);

 

——增加了在用车辆双转向桥转向轮横向侧滑量的要求(见5.2.5.1);

 

——修改了在用车辆车轮阻滞率的评价指标(见5.3.32001年版的6.13.1.5);

 

——增加和修改了在用车辆基本要求和性能要求的检验方法(见第6章);

 

——修改了在用车辆动力性燃料消耗量制动性的检验方法(见6.56.6

 

6.7等);

 

——删除了采用平板式制动台评价悬架特性的方法(见2001年版的7.6.2);

 

——增加了在用道路运输车辆检验结果的判定与处理(见第7章);

 

——增加了标准实施的过渡期要求(见第8章);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道路运输车辆人工检验记录单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验

 

报告单(见附录A、附录B)。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南通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江兴汽车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成都成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汽车检测中心、江西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广东省道路运输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仝晓平、孟秋、刘元鹏、张学利、周炜、赵侃、刘富佳、牛会明、许书权、陈文兰、姚健、金柏正、陈南峰、周申生、高建国、丁金全、龚俊吉、罗少泽。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道路运输车辆具有鲜明的特点与特征,其运行强度、运营里程、故障频次远高于普通社会车辆。在各类交通事故中,道路运输车辆是构成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肇事主体,除驾驶人、道路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外,车辆的机械故障和技术性能不良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成因。

 

道路运输安全既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交通事故综合预防、构建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安全、节能、环保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的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车辆技术状况的保障作用日显突出。有效保持车辆的技术状况、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大限度地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降低车辆燃油消耗、减少尾气排放,是我国道路运输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对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提出的急迫要求。

 

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以下简称“GB 18565-2001)是我国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性能保持的重要技术法规和主要技术依据。该标准自实施以来,在提高道路运输车辆性能水平、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GB 185652001 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标准使用者对此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因此,有必要适时地对 GB 185652001 进行修订。修订后的 GB 18565 所规定的内容既是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的综合性能要求,也是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车辆应符合的基本技术条件。本次修订更加注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特点,并与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新技术紧密结合,对标准结构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适当地对部分技术条款进行了必要的增减,修改、完善并细化了检验方法,增强了与其它相关标准的关联性、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有利于标准的贯彻与执行。

 

 

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的综合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和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在用道路运输车辆,从事驾驶员培训等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车辆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2408           塑料 燃烧性能的测定 水平法和垂直法

 

GB 3847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4351.1           手提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2544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 12676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3057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 13392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T 13594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

 

GB/T 14172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GB/T 17578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8276         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GB 1828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GB 18564.1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 1 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GB 18564.2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 2 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GB/T 18566 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

 

GB 19578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GB 20300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GB 20997             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

 

GB 21668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结构要求

 

GB 26512             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

 

GB/T 26778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JT/T 445             汽车底盘测功机

 

JT 711                  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 719                  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T 789             道路甩挂运输车辆技术条件

 

JT/T 794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HJ/T 240             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HJ/T 241             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QC/T 730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QC/T 29106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运输车辆         road transport vehicles

 

获得道路运输许可,从事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的车辆。

 

3.2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 application in road transport vehicles 申请办理道路运输证,并拟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

 

3.3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 in the use of road transport vehicles 已取得道路运输证,正在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

 

3.4

 

比功率         specific power

 

发动机最大净功率(0.9 倍的发动机额定功率或 0.9 倍的发动机标定功率)与车辆最大允许总质量之比。

 

3.5

 

整车制动率         vehicle brakeing rate

 

各车轮的最大行车制动力之和与整车重量(各轴静态轴荷之和)的百分比。

 

3.6

 

轴制动率         axle braking rate

 

同轴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之和与静(动)态轴荷的百分比。

 

3.7

 

制动不平衡率         brakeing unbalance rate

 

行车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刻测取的同轴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该轴左、右车轮的制动力最大值中大者的百分比;除转向轴外,当其它轴的制动率小于60%时,为同时刻测取的同轴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该轴轴荷的百分比。

 

3.8

 

制动协调时间            brakeing coordination time

 

从促动制动踏板至所有车轮同时刻的制动力之和达到整车制动率规定值的75%(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达到规定值的75%)所需时间。

 

3.9

驻车制动率         parking brake rate

 

驻车制动轴的最大驻车制动力之和与整车重量(各轴静态轴荷之和)的百分比。

 

3.10

 

制动时序            braking time sequence

 

汽车列车各轴产生制动动作的时间次序。

 

3.11

 

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       wheel side  stable line speed of driving wheel

 

在额定功率(或额定扭矩)工况和规定的负荷下,驱动轮轮边的稳定线速度。

 

4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的技术要求

 

4.1 结构要求

 

4.1.1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应符合GB 1589的规定。

 

4.1.2 车长大于 11m 的客车的车身应为全承载整体式框架结构。

 

4.1.3 客车的上部结构强度应符合 GB/T 17578 的规定。

 

4.1.4 货车驾驶室的强度和安装强度应满足 GB 26512 的要求。

 

4.1.5 货车均应在驾驶室(区)两侧喷涂总质量(半挂牵引车为最大允许牵引质量)。其中,栏板货车和自卸车还应在驾驶室两侧喷涂栏板高度,栏板挂车应在车厢两侧喷涂栏板高度。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还应在罐体上喷涂罐体容积和允许装运货物的种类。

 

4.1.6 除乘用车以外的客车,其座椅应通过连接件(螺栓、螺杆等)安装在车辆固定件上,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应符合 GB 13057 的规定。

 

4.1.7 客车的应急出口应符合 GB 7258 的规定。所有应急出口应在车内用清晰的符号或文字标明,每个应急控制器处或附近应有标志并注明操作方法。应急窗采用安全玻璃的封闭式客车,车内应配备安全手锤,并设置应急锤防盗装置。

 

4.1.8 牵引车与挂车连接装置的结构应能确保相互牢固的连接,应装有防止车辆在行驶中因振动

 

和撞击导致连接脱开的安全装置。

 

4.1.9 牵引车与其挂车之间的气动连接,对气压制动系统,连接挂车的气动接头必须是双管路或

 

多管路。

 

4.1.10 汽车列车应装有挂车与牵引车意外脱离时的挂车自行制动装置。挂车与牵引车意外脱离

 

后,挂车应能自行制动,且牵引车的制动仍然有效。

 

4.1.11 用于道路甩挂运输的车辆,其结构应符合 JT/T 789 的要求。

 

4.1.12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结构应符合 GB 21668 的要求。

 

4.1.13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标志应符合 GB 13392 的要求。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以及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标志和标识应符合 GB 20300GB 18564.1 GB 18564.2 的相关要求。 4.2 配置要求

 

4.2.1 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N3 类货车、半挂牵引车以及 O4 类挂车应安装符合 GB/T 13594 规定的一类防抱死制动装置,并在驾驶员易于看到或听到的位置配备防抱死制动装置失效时用于报警的信号装置。

 

4.2.2 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至少其前轮应装有盘式制动器。

 

4.2.3 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N3 类货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有缓速器或其它辅助制动装置。

 

4.2.4 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有制动蹄片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4.2.5 采用气压制动的车辆应装有可听或可见的低气压报警装置及限压装置。气压制动管路应安

 

装压缩空气干燥器和油水分离器。

 

4.2.6 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用子午线轮胎,卧铺客车应装用无内胎子午线轮

 

胎。

 

4.2.7 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转向轮应配备胎压监测报警系统。

 

4.2.8 客车的所有座椅、货车驾驶人座椅和前排乘员座椅应配备安全带。

 

4.2.9 车长大于等于 6m 的客车应有超速报警功能,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应具有限速功能,否则

 

应配备限速装置。限速功能和限速装置调定的最大速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4.2.10 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及以上班线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装有具有行驶记录功能并符合 JT/T 794 规定的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

 

4.2.11 客车空调系统不得采用直通式采暖方式,采用燃烧式采暖系统和利用排气余热采暖系统的

 

车辆应配备有害气体安全报警装置,封闭式客车应有通风换气装置。

 

4.2.12 转向轴最大设计轴质量大于 4000kg 时,应装有转向助力装置。

 

4.3 防火要求

 

4.3.1 客车和货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应符合 GB 8410 的规定。客车地板铺垫材料应阻燃,其阻燃性能应符合 GB 8624铺地材料B1-B 级的规定,产烟特性和烟气毒性应符合 s1 级和 t0 级的规定,氧指数30%

 

4.3.2 发动机后置的客车,其发动机舱内应装备温度报警系统和发动机舱自动灭火装置,灭火装置覆盖范围应包括发动机舱至少两处具有着火隐患的热源(如增压器、排气管等)。灭火装置启动时应能通过声觉信号向驾驶员报警。

 

4.3.3 装备电涡流缓速器的客车和货车,缓速器的安装部位上方应装有具阻燃性的隔热材料。

 

4.3.4 客车和货车发动机舱内的线束应采用耐温不低于125℃的阻燃电线,波纹管应达到GB/T

 

2408规定的V-0级。所有导线接头处装设绝缘套,导线穿孔洞时应装设阻燃耐磨绝缘套管。

 

4.3.5 客车和货车车载电器设备的供电导线应符合QC/T 730的要求,低压电线束应符合QC/T 29106

 

的要求。

 

4.3.6 客车乘员舱内和货车驾驶室内应配置手提式灭火器,单具灭火器的灭火性能应不低于 GB

 

4351.1 规定的 2A 级和 55B 级。客车乘员舱内配备的灭火器的数量和放置位置应符合相关规定。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应配备与装运介质性能相适应的灭火器或有效的灭火装置,灭火器的数量、放置位置及固定应符合 GB 20300 的相关规定。

 

4.4 性能要求

 

4.4.1 动力性

 

4.4.1.1 最高车速

 

4.4.1.1.1 客车满载条件下的最高车速应符合表 1 的要求,满载最高车速试验方法执行 GB/T

 

12544 的规定。

 

 

1

客车动力性评价指标及限值

 

 

 

 

 

 

 

 

类型

车长 (L

 

最高车速 a

 

 

 

 

 

 

 

 

高级

 

 

110

 

特大型

 

12mL13.7m

 

 

 

中级

 

100

 

 

 

 

 

 

 

 

 

 

 

 


 

 

 

1(续)

 

 

 

 

 

 

 

 

 

 

 

 

普通级

 

90

 

 

 

 

 

 

 

 

 

 

高级

 

110

 

 

 

 

 

 

 

 

大型

 

中级

9mL12m

100

 

 

 

 

 

 

 

 

 

 

 

 

 

 

 

普通级

 

90

 

 

 

 

 

 

 

 

 

 

高级

 

110

 

 

 

 

 

 

 

 

中型

 

中级

6mL9m

100

 

 

 

 

 

 

 

 

 

 

 

 

 

 

 

普通级

 

90

 

 

 

 

 

 

 

 

 

 

高级

 

105

 

 

b

 

 

 

 

 

小型

中级

L6m

95

 

 

 

 

 

 

 

 

 

 

 

 

 

 

 

 

 

普通级

 

85

 

 

 

 

 

 

 

 

 

a 具有最高车速限速装置的客车应在最高车速限速装置不起作用的条件下检验。

b 不含乘用车。

 

4.4.1.1.2 货车满载条件下的最高车速应符合表 2 的要求,满载最高车速试验方法执行 GB/T

 

12544 的规定。

 

 

 

 

 

2

 

货车动力性评价指标及限值

 

 

 

 

 

 

 

 

 

 

 

 

 

 

 

 

 

类型

 

最大总质量 (G

 

最高车速 a

 

 

 

 

 

 

 

kg

 

km/h

 

 

 

 

 

 

 

 

 

 

 

 

 

 

 

 

 

 

 

 

 

 

 

 

N1 类货车

 

 

 

 

 

G3500

 

85

 

 

 

 

 

 

 

 

 

 

 

 

 

 

 

 

 

 

 

3500

 

G6000

 

85

 

 

N2 类货车

 

 

 

 

 

 

 

 

 

 

 

 

 

 

 

6000

 

G12000

 

90

 

 

 

 

 

 

 

 

 

 

 

 

 

 

 

 

 

 

 

 

 

 

 

 

 

半挂牵引车b

 

 

 

 

90

 

 

 

 

 

 

 

 

 

 

 

 

 

 

N3 类货车

 

自卸汽车

 

 

 

 

80

 

 

 

 

 

 

 

 

 

 

 

 

 

 

 

 

其他车辆

 

 

 

 

90

 

 

 

 

 

 

 

 

 

 

 

a  具有最高车速限速装置的货车应在最高车速限速装置不起作用的条件下检验。

 

 

b  半挂牵引车的最高车速是指牵引车在最大准牵引总质量状态下测得的汽车列车的数据。运

 

 

送不可拆解物体的低平板专用半挂车及其他特殊用途的汽车列车除外。

 

 

 

 

 

 

 

 

 

 

 

 

4.4.1.2 汽车列车比功率

 

 

 

 

 

 

 

汽车列车的比功率应符合表 3 的要求。

 

 

 

 

 

 

 

 

 

3  汽车列车比功率限值

 

 

 

 

 

 

 

 

 

 

 

 

 

 

最大总质量

 

G 18

 

18G43

 

43G49

 

 

 

t

 

 

 

 

 

 

 

 

 

 

 

 

 

 

 

 

 

 

 

 

 

 

 

 

 

比功率

 

6.88

 

4.30 + 46.00/G

 

5.40

 

 

 

kW/t

 

 

 

 

 

 

 

 

 

 

 

 

 

 

 

 

 

 

 

 

 

 

 

 

 

 

 

4.4.2 燃料经济性

 

4.4.2.1 燃用柴油或汽油且最大总质量超过 3500 kg 的客车,其燃料消耗量应符合 JT 711 的要求,试验方法执行JT 711的规定。

 

4.4.2.2 燃用柴油或汽油且最大总质量超过 3500 kg 的货车,其燃料消耗量应符合 JT 719 的要求,试验方法执行 JT 719 的规定。

 

4.4.2.3 轻型商用车辆和乘用车的燃料消耗量应符合 GB 20997 GB 19578 的要求,试验方法执

 

行该两项标准的有关规定。

 

4.4.3 制动性

 

4.4.3.1 冷态制动效能

 

4.4.3.1.1 客车和货车

 

在空载和满载工况以及规定的车速下,M 类客车和 N 类货车行车制动系发动机脱开的 0 型试验发动机接合的 0 型试验所测得的冷态制动效能应不低于表 4 和表 5 规定的最低性能要求。

 

冷态制动效能依据 GB 12676 规定的行车制动系 0 型试验方法检验。表4  行车制动系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车辆类型

M1

 

 

M2

M3

 

N1

 

N2

 

N3

 

 

 

 

 

 

 

 

 

 

 

 

 

 

制动初速度(v)km/h

80

 

 

60

60

 

80

 

60

 

60

 

 

 

 

 

 

 

 

 

 

 

 

 

制动距离(Smax)m

0.1v +

 

v 2

 

0.15v +

 

v 2

 

 

 

150

 

130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min)m/s2

5.8

 

 

 

 

 

5.0

 

 

 

 

 

 

 

 

 

 

 

 

 

 

制动稳定性

 

车辆的任何部位不偏出3.7

m宽的通道

 

 

 

 

 

 

 

 

 

 

 

 

 

 

 

踏板力,N

500

 

 

 

 

700

 

 

 

 

 

 

 

 

 

 

 

 

 

 

 

 

 

 

 

 

5

行车制动系发动机接合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车辆类型

 

M1

 

M2

M3

 

N1

 

N2

N3

 

 

 

 

 

 

 

 

 

 

 

 

 

 

制动初速度(va)km/h

 

160

 

 

100

90

 

120

 

100

90

 

 

 

 

 

 

 

 

 

 

 

 

 

 

 

制动距离(Smax)m

 

0.1v +

v 2

 

 

0.15v +

v2

 

 

 

 

 

 

 

103.5

 

 

 

 

130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min)m/s2

5.0

 

 

 

 

 

4.0

 

 

 

 

 

 

 

 

 

 

 

 

 

 

制动稳定性

 

 

车辆的任何部位不偏出3.7

m宽的通道

 

 

 

 

 

 

 

 

 

 

 

 

 

踏板力,N

 

500

 

 

 

 

700

 

 

 

 

 

 

 

 

 

 

 

 

 

 

 

 

 

 

a 制动初速度为厂定最高车速的30%80%,但不得超过表中规定的车速;半挂牵引车制动初速度不得超过80 km/h;对于有限速装置的车辆,最高车速为取限速装置所规定的车速。

 

4.4.3.1.2 挂车

 

O3O4 类挂车行车制动时,作用于被制动车轮周缘上的制动力之和与各车轮静载荷总和之比应

 

不小于:

 

—— 全挂车,空载和满载时:50%

 

—— 半挂车,空载和满载时:45%

 

试验方法依据GB 12676规定的挂车行车制动系0型试验方法检验。

 

4.4.3.2 热态制动效能

 

4.4.3.2.1 客车和货车

 

客车和货车热态制动效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满载工况以及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与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相同),M类客车和N类货车行车制动系型试验热态制动效能不得低于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规定值的80%,也不得低于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实测效能的60%

 

b)对于M3类和N3类车辆, 还应进行型试验。试验后,60s内应进行行车制动装置热制动性

 

能测定,试验条件与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相同(温度可不同),热制动性能要求见表6

 

c)客车和货车热态制动效能依据GB 12676规定的行车制动系型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    行车制动系型试验制动性能要求

 

车辆类型

制动距离(Smax)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min)

 

m

 

 

 

 

m/s2

 

 

 

 

 

 

 

M3

0.15v +

1.33v 2

 

3.75

 

 

130

 

 

 

 

 

 

 

N3

0.15v +

1.33v 2

 

 

3.3

 

 

115

 

 

 

 

 

 

 

 

踏板力,N

 

 

 

 

 

700

 

 

 

 

 

 

 

 

 

 

注:制动初速度(v)的取值同表5注。

 

4.4.3.2.2 挂车

 

03O4类挂车应进行型试验。试验后,应在60s内立即测量行车制动系热态制动性能,制动初速度为40 km/h,车轮周缘上的热态制动力不得小于挂车处于最大质量状态下车轮静载荷总和的36%,也不得小于同样车速下的0型试验时所记录的数值的60%

 

O4类挂车还应进行型试验。试验后,应在60s内立即测量行车制动系热态制动性能,制动初速度为40 km/h,车轮周缘上的热态制动力不得小于挂车处于最大质量状态下车轮静载荷总和的33%。

 

型试验和型试验依据GB 12676挂车行车制动系型、型试验方法进行。

 

4.4.3.3 汽车列车

 

4.4.3.3.1 制动性能

 

汽车列车制动性能应符合表 7 或表 8 或表 9 的规定。

 

4.4.3.3.2 制动时序

 

汽车列车的制动时序应满足:挂车各轴的制动动作应不滞后于牵引车各轴的制动动作,汽车列车的制动协调时间不大于 0.80s

 

汽车列车制动时序的试验方法执行 6.7.1.4 GB/T 26778 相关条款的规定。

 

4.4.3.3.3 制动力分配

 

满载条件下,汽车列车制动力的分配应满足:仅使用牵引车(挂车)制动器时产生的制动减速度与使用牵引车和挂车全部制动器时产生的制动减速度的比值不应小于牵引车(挂车)质量与汽车列车质量比值的 95%。试验方法执行 6.7.1.4 GB/T 26778 的相关规定。

 

4.4.3.4 连续制动能力

 

4.4.3.4.1 制动系的匹配应能保证储气筒的容量在达到调压阀调定的额定气压且不继续充气的条

 

件下,在连续五次全行程制动后,气压不低于起步气压。

 

4.4.3.4.2 采用气压制动的挂车应有一个或多个由牵引车供气的储气筒,并能满足在切断储气筒供气管路情况下,牵引车的行车制动装置做八次全行程制动后,供给工作部件的压力不低于首次制动时压力的 50%

 

4.4.4 排放性

 

客、货道路运输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4.5 行驶稳定性

 

4.4.5.1 客车

 

在满载条件下沿特定曲线匀速行驶,当车辆质心处的最大向心加速度达到 0.4g 的稳定状态时,车辆不发生侧翻或侧滑。

 

4.4.5.2 货车

 

4.4.5.2.1 N2N3 类货车满载条件下沿特定曲线匀速行驶,车辆质心处的向心加速度达到 0.35g 时,车辆不发生侧翻或侧滑,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以及罐式车辆应达到 0.4g

 

4.4.5.2.2 半挂牵引车在空载、水平静止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的最大侧倾稳定角不应小于 35°

 

最大侧倾稳定角的测量方法按照 GB/T 14172 规定的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进行。

 

4.4.5.2.3 O3O4 类挂车满载时同一车轴轮胎接地点外侧间距与质心高度的比值应不小于 0.9

 

5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的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唯一性认定

 

5.1.1.1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的号牌号码、类型、品牌型号、燃料类别、车身颜色、发动机号、底盘号或 VIN 号、挂车架号、中重型货车及挂车的外廓尺寸、货车车箱栏板高度应与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道路运输证记载的内容及其它相关资料一致。其中,外廓尺寸的允许误差为±2%±100mm,货车车箱栏板高度的允许误差为±2%±50mm。汽车列车的外廓尺寸不得超过 GB 1589 规定的最大限值。

 

5.1.1.2 客车的座()位数应与道路运输证核定的数量一致。

 

5.1.2 电子控制系统

 

装有车载诊断系统(OBD)的车辆不应有与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装置(AB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其他与行车安全相关的故障信息。

 

5.1.3 发动机

 

5.1.3.1 工作性能

 

5.1.3.1.1 发动机起动性能良好,柴油发动机停机装置功能有效。在正常工作温度状态下,发动

 

机起动三次,成功起动次数不少于两次,柴油发动机三次停机均应有效。

 

5.1.3.1.2 发动机低、中、高速运转稳定、无异响。

 

5.1.3.2 密封性

 

发动机缸体、油底壳、冷却水道边盖、放水阀、水箱等不得有油、液滴漏现象。

 

5.1.3.3 传动带

 

助力转向传动带和空气压缩机传动带无裂痕、油污和过量磨损,运转良好。空气压缩机传动带的松紧度符合规定。对于采用齿轮传动的空气压缩机,其齿轮箱无异响和漏油现象。

 

5.1.3.4 燃料供给

 

5.1.3.4.1 燃料管路不得有泄漏现象,与其它部件无碰擦,软管无老化现象。

 

5.1.3.4.2 燃料箱及燃料管路应稳固牢靠。

 

5.1.3.4.3 燃料箱盖应齐全,并能有效地防止燃料泄漏。

 

5.1.3.4.4 不得随意改动或加装燃料箱。

 

5.1.4 制动系


 

5.1.4.1 行车制动

 

5.1.4.1.1 制动管路

 

制动管路稳固,转向及行驶时,金属管路及软管不应与车身或底盘产生运动干涉。

 

5.1.4.1.2 制动泵(缸)及气(油)路

 

制动泵(缸)及气(油)路应符合以下要求:

 

a)制动总泵(主缸)、分泵(轮缸)、各类阀门及制动管路无漏气、漏油现象;b)制动金属管及软管无弯折、磨损、凸起和扁平等现象,接头处的连接可靠;c)液压制动助力系统的真空软管不应有磨损、折痕和破裂,接头处的连接可靠。

 

5.1.4.1.3 制动报警装置

 

制动系统故障报警装置无报警信号输出,气压制动系统的低气压报警装置工作正常。

 

5.1.4.1.4 缓速器

 

缓速器连接可靠,电涡流缓速器外表、定子与转子间应清洁、无油污,液压缓速器不应有漏油现象。

 

5.1.4.1.5 弹簧储能装置

 

装有弹簧储能制动器的气压制动车辆,低气压时,弹簧储能制动器自锁装置应有效。

 

5.1.4.1.6 储气筒

 

储气筒安装稳固,不应有锈蚀、变形等损伤,无制动系统以外的取气装置,储气筒排污(水)阀畅通。

 

5.1.4.1.7 制动踏板

 

制动踏板无破裂或损坏,防滑面无磨光现象。

 

5.1.4.2 驻车制动

 

驻车制动装置机件齐全完好,操纵灵活有效,拉杆无过度摇晃现象。

 

5.1.5 转向系

 

5.1.5.1 部件连接

 

转向机构各部件应连接紧固,各连杆无松旷,锁止、限位正常,转向时无卡阻和运动干涉。

 

5.1.5.2 部件技术状况

 

转向节、臂、横直拉杆、平衡杆、转向器摇臂和球销总成应无变形、裂纹及拼焊,转向器摇臂、球销总成及各连杆的连接部位不松旷,转向器壳体和侧盖无裂损、渗油、漏油现象。

 

5.1.5.3 转向助力装置

 

转向助力装置工作正常,不应有传动带打滑和漏油现象。

 

5.1.6 行驶系

 

5.1.6.1 车架

 

全承载式结构的车身以及非全承载式结构的车架纵梁、横梁不应有开裂和变形等损伤,铆钉、螺栓齐全有效。

 

5.1.6.2 车桥

 

车桥的桥壳无可视的裂纹及变形,车桥密封良好,无漏油现象。

 

5.1.6.3 拉杆和导杆

 

车桥与悬架之间的拉杆和导杆无松旷、移位及可视的变形和裂纹。


 

5.1.6.4 车轮及螺栓、螺母

 

各车轮的轮辋应无裂纹,车轮及半轴的螺栓、螺母应齐全、完好,连接可靠。所有车轮不得安装有碍于检查螺栓、螺母技术状况的装饰罩和装饰帽。

 

5.1.6.5 轮胎

 

5.1.6.5.1 轮胎的胎冠、胎壁不得有长度超过 25mm 或深度足以暴露出帘布层的破裂和割伤以及凸

 

起、异物刺入等影响使用的缺陷,并装轮胎间应无异物嵌入。

 

5.1.6.5.2 具有磨损标志的轮胎,胎冠的磨损不得触及磨损标志;无磨损标志或标志不清的轮胎,乘用车和挂车的胎冠花纹深度应不小于1.6mm;其它车型的转向轮的胎冠花纹深度应不小于3.2mm,其余轮胎胎纹深度应不小于1.6mm

 

5.1.6.5.3 同轴轮胎的规格和花纹应相同,规格符合整车制造厂的规定。

 

5.1.6.5.4 装用轮胎的速度级别应不低于车辆最高设计车速的要求。

 

5.1.6.5.5 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规定值。

 

5.1.6.5.6 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所有车轮不得装用翻新的轮胎,其他车辆的转向轮不得装用

 

翻新的轮胎,其余车轮使用翻新的轮胎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5.1.6.5.7 轮胎类型应符合4.2.6的规定。

 

5.1.6.5.8 随车配备备用轮胎并固定牢固。

 

5.1.6.6 悬架

 

5.1.6.6.1 弹性元件

 

悬架的弹性元件,如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橡胶减震垫等弹性元件应安装牢固,不应有裂纹、缺片、加片、断裂、塑性变形和功能失效等现象,空气弹簧不应有泄漏现象。

 

5.1.6.6.2 部件连接

 

悬架的弹性元件总成、减振器、导向杆(若装配)等部件应连接可靠,钢板弹簧的U形螺栓、螺母等应齐全、紧固,吊耳销(套)无松旷和断裂,锁销齐全有效。

 

5.1.6.6.3 减振器

 

减振器稳固有效,无漏油现象。

 

5.1.7 传动系

 

5.1.7.1 离合器

 

离合器接合平稳、分离彻底、操作轻便,工作时无异响、打滑、抖动和沉重等现象。

 

5.1.7.2 变速器

 

变速器操纵轻便、档位准确,无异响和滴漏油现象。

 

5.1.7.3 传动件异响

 

运转时,传动轴、主减速器和差速器不应有异响。

 

5.1.7.4 万向节与轴承

 

万向节、中间轴承无松旷、无裂损。

 

5.1.8 照明、信号装置和标识

 

5.1.8.1 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

 

前照灯、转向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雾灯等信号装置应齐全、完好、有效。

 

5.1.8.2 前照灯远、近光光束变换功能

 

前照灯的远、近光光束变换功能正常。

 

5.1.8.3 反射器与侧标志灯

 

车辆的后反射器、侧反射器和侧标志灯应齐全,无损毁。

 

5.1.8.4 货车车身反光标识和尾部标志板

 

货车、挂车侧面及后部的车身反光标识和尾部标志板的适用车型要求、性能、尺寸、位置应符合 GB 7258 的相关要求,且完好、无污损。

 

5.1.9 电气线路及仪表

 

5.1.9.1 导线

 

发动机舱内导线以及其它部位导线的绝缘层无老化、皲裂和破损,导体无外露;导线及连接蓄电池的接头应牢固,并有绝缘套;导线穿过金属孔时应设绝缘护套。

 

5.1.9.2 仪表与指示器

 

车速、里程、水温、机油压力、电流、燃油、气压等信号指示装置应工作正常。

 

5.1.9.3 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

 

装有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的车辆,终端应工作正常。

 

5.1.9.4 胎压监测报警系统

 

装有胎压监测报警系统的车辆,系统应工作正常。

 

5.1.10 车身

 

5.1.10.1 门窗及照明

 

5.1.10.1.1 采用动力启闭车门的客车,车门应急控制器机件齐全完好,应急控制器标志及操作说

 

明无损毁。

 

5.1.10.1.2 应急门和安全顶窗机件齐全完好。

 

5.1.10.1.3 应急窗易于开启,应急窗采用安全玻璃的封闭式客车,车内应配备安全手锤并在规定

 

的位置放置。

 

5.1.10.1.4 所有门、窗的玻璃应齐全,不得有长度超过 25mm 且易导致破碎的裂纹和穿孔,密封

 

良好。

 

5.1.10.1.5 客车车厢灯和门灯工作正常。

 

5.1.10.2 车身外观

 

5.1.10.2.1 车身与驾驶室基本完好。客车车身和货车驾驶室不得有超过 3 处的轻微开裂、锈蚀和

 

明显变形,缺陷部位不影响安全性和密封性。

 

5.1.10.2.2 车身应周正,货车、客车及挂车车轴上方的车身两侧对称部位的高度差不大于 40mm

 

5.1.10.2.3 车身外部和内部不应有任何可能使人致伤的尖锐凸起物。

 

5.1.10.2.4 客车车身和货车驾驶室的表面涂装无明显破损,补漆颜色与原色基本一致。

 

5.1.10.2.5 货车货箱、车门、栏板和底板应无变形和破损,栏板锁止机构作用可靠。

 

5.1.10.2.6 驾驶室车窗玻璃不应张贴妨碍驾驶员视野的附加物及镜面反光遮阳膜。

 

5.1.11 附属设备

 

5.1.11.1 后视镜和下视镜

 

车辆的左、右后视镜、内后视镜、下视镜应完好、无损毁,并能有效保持其位置。

 

5.1.11.2 风窗刮水器、洗涤器


 

前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应能正常工作,刮水器关闭时刮片应能自动返回初始位置。

 

5.1.11.3 防眩目装置

 

驾驶室内的防止阳光直射而使驾驶员产生眩目的装置完整有效。

 

5.1.11.4 除雾、除霜装置

 

前风窗玻璃的除雾、除霜装置工作正常。

 

5.1.11.5 排气管和消声器

 

排气管、消声器应完好有效,稳固可靠。

 

5.1.12 安全防护

 

5.1.12.1 安全带

 

客车的所有座椅、货车驾驶人座椅和前排乘员座椅应配备安全带,且配件齐全有效,无破损。

 

5.1.12.2 侧面防护装置

 

N2N3 类货车(半挂牵引车除外)、O3O4 类挂车两侧以及牵引车与挂车之间两侧装备的侧面防护装置应完好、稳固、有效。

 

注:车辆自身结构已能防止行人和骑车人等卷入的汽车和挂车除外。

 

5.1.12.3 后部防护装置

 

除牵引车和长货挂车以外的 N2N3 类货车和 O3O4 类挂车的后下部防护应完好、稳固、有效。

 

5.1.12.4 保险杠

 

乘用车、车长小于 6m 的客车的前、后保险杠,货车的前保险杠应无损毁并稳固。 5.1.12.5 牵引装置和安全锁止机构

 

5.1.12.5.1 汽车列车牵引装置的连接和安全锁止机构锁止可靠。

 

5.1.12.5.2 集装箱运输车固定集装箱箱体的锁止机构应工作可靠、无损坏。

 

5.1.12.6 安全架与隔离装置

 

货车车箱前部安装的安全架、驾驶员和货物同在车厢内的厢式车隔离装置应完好、稳固。

 

5.1.12.7 灭火器材、警示牌和停车楔

 

5.1.12.7.1 随车配备与车辆类型相适应的灭火器,灭火器应在有效期内,并安装牢靠和便于取用。对于客车,仅有一个灭火器时,应设置在驾驶人附近。当有多个灭火器时,应在客厢内按前、后或前、中、后分布,其中一个应靠近驾驶人座椅。

 

5.1.12.7.2 随车配备三角警告牌,并妥善放置。

 

5.1.12.7.3 随车配备停车楔,数量不少于两只,并妥善放置。

 

5.1.12.8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装置与标志

 

5.1.12.8.1 运送易燃易爆货物的车辆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备有灭火器材,其数量、放置位置及固定应符合 GB 20300 的相关规定。排气管应装在

 

罐体(箱体)前端面之前、不高于车辆纵梁上平面的区域。隔热和熄灭火星的装置完好;b)电路系统应有切断总电源和隔离电火花的装置,该装置应安装在驾驶室内;c)车辆尾部的导静电拖地带完整有效,无破损。

 

5.1.12.8.2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标志和标识应符合 4.1.13 的要求,且应齐全、完整、清晰、无

 

污损,安放位置应符合规定。

 

5.1.12.8.3 装运危险货物的罐(槽)式车辆,其罐体应具备由符合资质的有关机构出具的有效检


 

合格证明或报告,并在有效期内。

 

5.1.12.8.4 装运大型气瓶、可移动罐(槽)等的车辆,应设置有效的紧固装置,不得松动。

 

5.2 性能要求

 

5.2.1 动力性

 

5.2.1.1 车辆动力性以GB/T 18276中规定的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进行评价。

 

5.2.1.2 额定功率工况下,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应不小于额定功率车速,即:

 

V

³ V

„„„„„„ 1

 

W

e

 

 

式中:

 

Vw  —— 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Ve  —— 额定功率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2.1.3 额定扭矩工况下,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应不小于额定扭矩车速,即:


 

V               ³ V

W                       m


 

„„„„„„ 2

 


 

式中:

 

Vm —— 额定扭矩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2.2 燃料经济性

 

燃用柴油或汽油、总质量大于 3500 kg 的在用车辆,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评价方法应符合 GB/T 18566 的规定。

 

5.2.3 制动性

 

5.2.3.1 系统密封性

 

5.2.3.1.1 采用气压制动的车辆,当气压升至 600kPa 时,空气压缩机停止运转 3min,其气压降低值应不大于 10kPa。在气压 600kPa 的情况下,空气压缩机停止运转,将制动踏板踩到底,待气压值稳定后观察 3min,单车气压降低值应不大于 20kPa;汽车列车气压降低值不得超过 30kPa5.2.3.1.2 采用液压制动的车辆,发动机在怠速运转状态下,将制动踏板踩下,保持 550N 的踏板力并持续 1min,踏板不应有向地板移动的现象;采用真空辅助的系统,当残留的真空耗尽且在制动踏板上持续施加 220N(乘用车为 110N)的力,在发动机起动时制动踏板应轻微地下降。

 

5.2.3.2 起步气压建立时间

 

采用气压制动的车辆,发动机在 75%的额定转速下,车载气压表的指示气压从零升至起步气压的时间,汽车列车不大于 6min,其它车辆不大于 4min,未标起步气压,按 400kPa 计。

 

5.2.3.3 台架检验行车制动性能

 

5.2.3.3.1 整车制动率、轴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

 

整车制动率、轴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应符合表 7 的要求。

 

5.2.3.3.2 汽车列车制动时序

 

汽车列车的制动时序应符合 4.4.3.3.2 的要求。

 

5.2.3.3.3 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

 

汽车列车制动力的分配应满足:牵引车(挂车)整车制动力与汽车列车整车制动力的比值不应小于牵引车(挂车)质量与汽车列车质量比值的 90%,也即:牵引车(挂车)的整车制动率不应小于汽车列车整车制动率的 90%


 

 

 

13


 

 

 

 

 

 

 

 

 

 

GB 18565 - ³³³³

 

 

 

 

 

7

台架检验制动性能要求

 

 

 

 

 

 

 

 

 

 

 

 

 

 

 

 

车辆类型

 

整车制动率 %

轴制动率 %

制动不平衡率 %

 

 

 

 

 

 

 

 

 

 

 

 

 

 

空载

 

满载

前轴a

 

后轴a

 

 

 

 

 

 

 

 

 

 

 

 

 

 

 

 

 

 

 

 

 

 

M1类客车

 

≥60

 

≥50

60b

 

20b

 

 

 

 

 

 

 

 

 

 

 

 

 

 

 

M2M3类客车

 

60

 

50

≥60b

 

50c

 

 

 

 

 

 

 

 

 

 

 

 

 

 

 

N1 类货车

 

≥60

 

≥50

60b

 

20b

 

 

 

 

 

 

 

 

 

 

 

 

 

 

 

N2N3类货车

 

60

 

50

≥60b

 

50c

前轴24

 

 

半挂牵引车

 

60

 

50

60

 

50

后轴3010 d

 

 

O3O4类挂车

半挂车

 

60

 

50

50

 

 

 

 

 

 

 

 

 

 

 

 

 

 

 

全挂车

 

60

 

50

50

 

 

 

 

 

 

 

 

 

 

 

 

 

 

 

 

 

 

 

 

 

 

 

 

汽车列车

 

55

 

45

——

 

——

 

 

 

a

 

 

 

 

 

 

 

 

 

 

 

 

前轴是指位于机动车(单车)纵向中心线中心位置以前的轴,除前轴之外的其它轴均为后轴;第二转向桥

 

 

b

视为前轴;挂车的所有车轴均视为后轴。

 

 

 

 

 

 

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测试均应满足此要求。

 

 

 

 

 

 

c  满载测试时不做要求,空载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时应大于等于35%;总质量大于3500kg的客车,空载用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时应大于等于40%,用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时应大于等于30%

 

 

d  对于后轴,当轴制动率大于等于该轴轴荷60%时,不平衡率不大于 30%;当轴制动率小于该轴轴荷60%时,

 

 

 

不平衡率不大于该轴轴荷的10%

 

 

 

 

 

 

 

 

 

 

 

 

 

 

 

 

 

 

 

 

 

 

 

5.2.3.4 路试检验行车制动性能

 

5.2.3.4.1 当对台架检验结果有质疑或被检车辆无法进行台架检验时,可采用路试检验并以路试检验结果进行评价(汽车列车制动时序和制动力分配除外)。路试检验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应符合表8的要求。

 

 

8

路试检验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

 

 

 

 

 

 

 

 

车辆类型

制动初速

空载制动距离

满载制动距离

试验通道宽度 a

 

 

km/h

m

m

m

 

 

 

 

 

 

 

 

 

 

 

M1 类客车

 

50

≤19.0

≤20.0

2.5

 

 

 

 

 

 

 

 

N1 类货车

 

50

≤21.0

≤22.0

2.5

 

 

 

 

 

 

 

 

M2M3 类客车,N2N3

 

30

≤9.0

≤10.0

3.0

 

货车(含半挂牵引车)

 

 

 

 

 

 

 

 

 

 

 

 

 

 

 

汽车列车

 

30

≤9.5

≤10.5

3.0

 

 

 

 

 

 

 

a  路试制动不得超出试验通道宽度。

 

 

 

 

 

 

 

 

 

 

 

 

5.2.3.4.2 路试检验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和制动稳定性应符合表9的要求,制动协调时间应符合5.2.3.3.2的要求。

 

9       路试检验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MFDD)和制动稳定性

 

车辆类型

制动初速度

空载平均减速度

满载平均减速度

试验通道宽度 a

 

km/h

2

2

m

 

 

m/s

m/s

 

M1 类客车

50

≥6.2

≥5.9

2.5

 

 

 

 

 

 

 

N1 类货车

50

≥5.8

≥5.4

2.5

 

 

 

 

 

 

 

M2M3 类客车,N2N3

30

≥5.4

≥5.0

3.0

 

货车(含半挂牵引车)

 

 

 

 

 

 

汽车列车

30

≥5.0

≥4.5

3.0

 

 

 

 

 

 

 

a  路试制动不得超出试验通道宽度。

 

 

 

 

 

 

 

 

 

 

 


5.2.3.5 驻车制动

 

5.2.3.5.1 驻车制动应能使车辆在任何装载条件和没有驾驶人的情况下保持原位。驾驶人应在座位上就可实现驻车制动。若挂车与牵引车脱离,3500 kg 以上的挂车应能产生驻车制动,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应能由站在地面上的人实施操纵。

 

5.2.3.5.2 台架检验时,驻车制动力的总和不应小于测取的整车重量的20%,总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的车辆应不小于15%

 

5.2.3.5.3 路试检验时,在空载状态下,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车辆在坡度为 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 倍以下的车辆为15%)的坡道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保持静止不动,时间不应少于5min

 

5.2.3.5.4 驻车制动性能如符合5.2.3.5.25.2.3.5.3的要求即为合格。

 

5.2.4 排放性

 

5.2.4.1 点燃式发动机

 

5.2.4.1.1 采用双怠速法检测的排气污染物应符合GB 18285的要求。

 

5.2.4.1.2 采用简易工况法检测的排气污染物应符合各行政区域依据HJ/T 240规定的限值要求。

 

5.2.4.2 压燃式发动机

 

5.2.4.2.1 采用自由加速法检测的排气烟度应符合GB 3847要求。

 

5.2.4.2.2 采用加载减速法检测的排气可见污染物应符合各行政区域依据HJ/T 241规定的限值要

 

求。

 

5.2.5 转向操纵性

 

5.2.5.1 转向轮横向侧滑量

 

转向桥采用非独立悬架的车辆,其转向轮(含双转向桥的转向轮)的横向侧滑量应在±5m/km范围内。

 

5.2.5.2 转向盘最大自由转动量

 

最高设计车速不小于 100km/h 的道路运输车辆,其转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不大于 15°,其它道路运输车辆不大于 25°

 

5.2.6 悬架特性

 

设计车速不小于100km/h,轴质量不大于1500kg的客车,其轮胎在激励振动条件下测得的悬架吸收率应不小于40%,同轴左、右轮悬架吸收率之差不得大于15%

 

5.3 其他要求

 

 

 

 

 

5.3.1 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远光光束和近光光束照射位置

 

 

5.3.1.1 远光发光强度

 

 

 

 

 

前照灯远光光束发光强度的最小限值见表10

 

 

 

10

前照灯远光光束发光强度最小限值

 

 

 

 

 

 

 

 

 

 

道路运输车辆

 

二灯制

 

四灯制 a

 

 

 

cd

 

cd

 

 

 

 

 

 

 

 

 

 

 

 

 

 

最大设计车速70km/h的车辆

 

15 000

 

12 000

 

 

 

 

 

 

 

 

 

a  四灯制是指前照灯具有四个远光光束。采用四灯制的车辆其中两只对称灯达到两灯制的要求时视为合格。


 

 

 

5.3.1.2 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

 

前照灯照射在距离10m的屏幕上时的位置应符合表11的要求。

 

11 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

 

 

 

 

 

 

 

 

a

 

 

 

近光光束

 

 

远光光束

 

车辆类型

 

 

 

 

 

 

 

 

明暗截止线转角

 

水平方向位置

光束中心

水平方向位置

 

 

 

 

 

或中点高度

 

 

mm

离地高度

mm

 

 

 

 

 

 

 

 

 

 

M1类客车

0.7H0.9H

 

 

 

 

b

左灯左偏170

 

 

 

 

 

0.85H0.95H

左灯右偏350

 

 

 

 

左偏170

 

右偏350

 

 

 

 

 

 

 

 

 

 

 

 

 

右灯左偏350

 

其它车辆

0.6H0.8H

 

 

 

 

0.8H0.95H

 

 

 

 

 

右灯右偏350

 

 

 

 

 

 

 

 

 

 

 

 

 

 

 

 

 

 

 

H  —— 前照灯基准中心高度,单位毫米(mm)。

a

能单独调整远光光束且不影响近光光束照射角度的前照灯。

b

不得低于前照灯近光光束明暗截止线转角或中点的高度。

 

5.3.2 车速表示值误差

 

车速表指示车速与实际车速间应符合下列关系式:

 

0 £ V  -V   £ (V   ¸10) + 4

„„„„„„ 3

 

122

 

 

式中:

 

V1 —— 车速表指示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V2 —— 实际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3.3 车轮阻滞率

 

驱动桥各车轮的阻滞力不大于静态轴荷的3.5%,非驱动桥各车轮的阻滞力不大于静态轴荷的3.0%

 

5.3.4 喇叭

 

喇叭应能发出连续、均匀的声响,声压级应为 90dB(A)115dB(A)

 

6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的检验方法

 

6.1 仪器设备基本要求

 

6.1.1 用于道路运输车辆性能检验的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并满足使用要

 

求。

 

6.1.2 凡具计量特性的检验仪器、设备及量具应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6.2 被检车辆

 

6.2.1 检验方法中如无特别说明,被检车辆均为空载。

 

6.2.2 被检车辆的车身、驾驶室、发动机舱、车厢、底盘和照明信号装置应清洁,无油污。

 

6.2.3 被检车辆应随车携带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复印件和产品说明书。

 

6.3 唯一性认定

 

6.3.1 查验、核对道路运输车辆的号牌号码、类型、品牌型号、车身颜色、发动机号、底盘号或 VIN 号、挂车架号、重中型货车、挂车的外廓尺寸、货车及挂车车箱栏板高度以及客车的实际座(铺)位数,检查是否与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道路运输证记载的内容及其它相关资料一致。

 

6.3.2 外廓尺寸、货箱栏板高度应按以下方法检验:


 

a)外廓尺寸可采用专用设备,也可采用钢卷尺和高度进行检验:

 

1)采用专用设备检验时,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注:专用设备示值误差,在长度方向为±0.8%±50mm,在宽度和高度方向为±1.0%±20mm

 

2)采用钢卷尺和高度尺时,应在平整的场地,用铅垂将车长、车宽投影在地面,用钢卷尺或其它量具测量投影点的间距,车高可用钢卷尺直接测量,也可以采用高度尺等量具进行测量。

 

b)货箱栏板高度采用钢卷尺检验。

 

6.4 系统、总成与装置

 

6.4.1 电子控制系统

 

采用汽车故障电脑诊断仪或同类型仪表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程序读取车辆故障信息,检查有无与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其他与行车安全相关的故障信息。

 

6.4.2 发动机

 

6.4.2.1 工作性能

 

发动机起动和熄火三次,检查发动机成功起动次数是否不少于两次,柴油发动机三次停机是否均有效。发动机低、中、高速运转状况时,检查运转是否稳定,有无异响。

 

6.4.2.2 密封性

 

在地沟内检视发动机缸体、油底壳、冷却水道边盖、放水阀、水箱等有无油、液滴漏现象。

 

6.4.2.3 传动带

 

开启发动机舱门(盖),检视助力转向、空气压缩机传动带有无裂痕、油污和过量磨损;指压传动带,检视松紧度是否正常;对于采用齿轮传动的空气压缩机,起动发动机,检视齿轮箱有无异响和漏油现象。

 

6.4.2.4 燃料供给

 

开启发动机舱门(盖),检视输油管有无漏油、燃料管路与其它部件有无碰擦、软管有无老化现象;检视燃料箱及燃料管路是否稳固牢靠、燃料箱盖是否齐全有效、燃料箱有无改动或加装。

 

6.4.3 制动系

 

6.4.3.1 行车制动

 

6.4.3.1.1 制动管路、制动泵及气(油)路、缓速器

 

被检车辆驶上地沟,在地沟内进行以下检查:

 

a)检视制动管路是否稳固,转向时,金属管路及软管与车身或底盘有无运动干涉;

 

b)采用气压制动的车辆,在储气筒保持一定压力条件下,关闭发动机,踏下制动踏板,检查各车轮制动气室、气阀及制动管路有无漏气声。对于采用液压制动的车辆,检视制动总泵(主缸)、分泵(轮缸)及制动管路有无漏油现象;检视制动金属管及软管的可视部分有无弯折、磨损、凸起和扁平等现象,接头处的连接是否可靠;检视液压制动助力系统的真空软管有无磨损、折痕和破裂,接头处的连接是否可靠;

 

c)采用检验锤敲击(连接螺栓、螺母)和目视的方法,检查缓速器连接是否可靠;检视电涡流缓速器外表、定子与转子间是否清洁、有无油污;如装用液压缓速器,检视有无漏油现象。


 

6.4.3.1.2 制动报警装置和弹簧储能装置

 

起动发动机,在驾驶室内进行以下检查:

 

a)检视制动系统有无故障报警。对于气压制动车辆,踩下并放松制动踏板若干次,使制动气压下降至低于起步气压,低气压报警装置是否工作正常。

 

b)对于装用弹簧储能制动器的车辆,当制动气压下降至低于起步气压时,起步行驶,检查弹簧储能制动器自锁装置是否有效。

 

6.4.3.1.3 储气筒

 

检视储气筒是否安装稳固,有无锈蚀、变形等损伤,有无制动系统以外的取气装置,储气筒排污(水)阀是否畅通。

 

6.4.3.1.4 制动踏板

 

在驾驶室内,检视制动踏板有无破裂、损坏及防滑面磨光现象。

 

6.4.3.2 驻车制动

 

在驾驶室内,检视驻车制动装置机件是否齐全完好,操纵驻车制动,检查驻车制动装置是否灵活有效、拉杆有无过度摇晃现象。

 

6.4.4 转向系

 

6.4.4.1 部件连接

 

转向轮停放在底盘间隙检查仪上,操纵滑板开关使转向轮随滑板产生方向位移,在地沟内检视转向机构各部件的连接、固定、锁止、限位是否正常,有无卡阻和运动干涉。

 

6.4.4.2 部件技术状况

 

在地沟内检视转向节、臂、横直拉杆、转向器摇臂、球销总成有无变形及拼焊;采用检验锤敲击和目视的方法,检查转向节、臂、横直拉杆、转向器摇臂、球销总成有无可视的裂纹;操纵底盘间隙检查仪滑板开关使转向轮随滑板产生方向位移,检视转向器摇臂、球销总成及各连杆的连接部位有无松旷;检视转向器壳体和侧盖有无裂损和渗漏油现象。

 

6.4.4.3 转向助力装置

 

起动发动机,左右转动转向盘,检查转向助力装置是否工作正常,有无传动带打滑和漏油现象。

 

6.4.5 行驶系

 

6.4.5.1 车架、车桥、拉杆和导杆

 

6.4.5.1.1 车架

 

在地沟内,检视全承载式结构的车身以及非全承载式结构的车架纵梁、横梁有无开裂和变形等损伤,铆钉、螺栓是否齐全有效。

 

6.4.5.1.2 车桥

 

在地沟内,检视车桥的桥壳有无可视的裂纹及变形,车桥密封是否良好,有无漏油现象。 6.4.5.1.3 拉杆和导杆

 

在地沟内,晃动拉杆和导杆,检视车桥与悬架之间的拉杆和导杆有无松旷、移位及可视的变形和裂纹。

 

6.4.5.2 车轮及螺栓、螺母

 

检视各车轮的轮辋有无裂纹,车轮及半轴的螺栓、螺母是否齐全完好。对于疑似松动和损伤


 

的螺栓、螺母,采用检验敲击和目视的方法,检查螺栓、螺母是否连接可靠;检视各车轮有无安装有碍于观察螺栓、螺母技术状况的装饰罩和装饰帽。

 

6.4.5.3 轮胎

 

6.4.5.3.1 检视各轮胎的胎冠、胎壁有无长度超过 25mm 或深度足以暴露出帘布层的破裂和割伤以

 

及凸起、异物刺入等影响使用的缺陷,并装轮胎间有无异物嵌入。

 

6.4.5.3.2 检视各轮胎磨损情况。无磨损标志或标志不清的轮胎,当其花纹深度与规定限值接近而无法准确判定时,应采用轮胎花纹深度尺或专用设备测量胎冠花纹深度。具有磨损标志的轮胎,检视胎冠的磨损是否触及磨损标志。

 

6.4.5.3.3 检视同轴轮胎的规格和花纹是否相同。

 

6.4.5.3.4 检视各轮胎的速度级别,是否不低于车辆最高设计车速的要求。

 

6.4.5.3.5 采用检验锤敲击和目视的方法,巡检各轮胎的充气状况,必要时用气压表测量轮胎气

 

压。

 

6.4.5.3.6 检视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所有车轮、货车的转向轮是否装用翻新的轮胎。

 

6.4.5.3.7 检视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是否装用子午线轮胎,卧铺客车是否装用无

 

内胎子午线轮胎。

 

6.4.5.3.8 检查是否随车配备备用轮胎,固定是否牢固。

 

6.4.5.4 悬架

 

6.4.5.4.1 弹性元件

 

悬架弹性元件的检查在地沟内进行。对于钢板弹簧,检视有无裂纹、缺片、加片、断裂、塑性变形和功能失效等现象。对于空气弹簧,采用检验锤敲击和目视的方法,检查空气弹簧的气密性和外观状况。同时检视悬架的弹性元件是否安装牢固。

 

6.4.5.4.2 悬架部件连接

 

悬架部件连接的检查在地沟内进行。采用检验锤敲击和目视的方法,检视悬架的弹性元件总成、减振器、导向杆(若装配)等部件是否连接可靠,钢板弹簧的U形螺栓、螺母是否齐全紧固,吊耳销(套)有无松旷和断裂,锁销是否齐全有效。

 

6.4.5.4.3 减振器

 

检视减振器是否稳固有效,有无漏油现象。

 

6.4.6 传动系

 

6.4.6.1 离合器、变速器及传动件异响

 

被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进行以下检查:

 

a)进行换挡操作,检查离合器接合是否平稳、分离是否彻底、操作是否轻便,有无异响、打

 

滑、抖动和沉重等现象;

 

b)进行换挡操作,检查变速器操纵是否轻便、档位是否准确,有无异响;

 

c)检查传动轴、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有无异响。

 

6.4.6.2 万向节与轴承、变速器密封性

 

在地沟内进行以下检查:

 

a)晃动传动轴,检视万向节、中间轴承有无松旷及可视的裂损;b)检视变速器有无滴漏油现象。


 

6.4.7 照明、信号装置和标识

 

6.4.7.1 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

 

开启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检视前照灯、转向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雾灯等信号装置是否齐全、完好、有效。

 

6.4.7.2 前照灯远、近光光束变换功能

 

操作前照灯远、近光变换开关,检视远、近光光束变换功能是否正常。

 

6.4.7.3 反射器与侧标志灯

 

检视车辆的后反射器、侧反射器和侧标志灯是否齐全,有无损毁。

 

6.4.7.4 货车车身反光标识和尾部标志板

 

检视货车侧面及后部的车身反光标识和尾部标志板的适用车型、长度、尺寸、位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完好、有无污损。

 

6.4.8 电气线路及仪表

 

6.4.8.1 导线

 

开启发动机舱门(盖),检视:

 

a)发动机舱内导线以及其它部位可视导线的绝缘层有无老化、皲裂和破损,导体有无外露;b)导线及连接蓄电池的接头是否牢固,有无绝缘套;c)导线穿过金属孔时有无绝缘护套。

 

6.4.8.2 仪表与指示器

 

被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检视车速、里程、水温、机油压力、电流、燃油、气压等信号指示装置是否工作正常。

 

6.4.8.3 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

 

启动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进行自检,通过信号灯或显示屏观察卫星定位及通讯模块、主电源、卫星天线、与终端主机相连的摄像头的工作状态,确认自检是否通过。

 

6.4.8.4 胎压监测报警系统

 

启动胎压监测报警系统进行自检,通过观察信号灯、显示屏或仪表自定义的其他方式确认自检是否通过,检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6.4.9 车身

 

6.4.9.1 门窗及照明

 

6.4.9.1.1 对于采用动力启闭车门的客车,检视车门应急控制器机件是否齐全完好,应急控制器

 

标志及操作说明有无损毁。

 

6.4.9.1.2 检视客车的应急门和安全顶窗机件是否齐全完好。

 

6.4.9.1.3 检视客车的应急窗是否易于开启,采用安全玻璃的封闭式客车,检视车内是否配备安

 

全手锤并在规定的位置放置。

 

6.4.9.1.4 检视所有门、窗的玻璃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密封是否良好。

 

6.4.9.1.5 开启客车车厢灯和门灯,检视工作是否正常。

 

6.4.9.2 车身外观

 

6.4.9.2.1 检视车身与驾驶室有无开裂、锈蚀和明显变形。

 

6.4.9.2.2 按以下方法检测车身高度差:被检车辆停放于平整的场地,采用钢卷尺,在距地 1.5m


 

高度内,测量各车轴上方的车身两侧对称部位的高度差。

 

6.4.9.2.3 检视车身外部和内部有无可能使人致伤的尖锐凸起物。

 

6.4.9.2.4 检视车身表面涂装有无明显破损,补漆颜色与原色是否基本一致。

 

6.4.9.2.5 检视货车货箱车门、栏板和底板有无变形和破损,栏板锁止机构作用是否可靠。

 

6.4.9.2.6 检视驾驶室车窗玻璃是否张贴妨碍驾驶员视野的附加物及镜面反光遮阳膜。

 

6.4.10 附属设备

 

6.4.10.1 后视镜和下视镜

 

检视被检车辆的左、右后视镜、内后视镜、下视镜是否完好,有无损毁,能否有效保持其位

 

置。

 

6.4.10.2 风窗刮水器、洗涤器

 

开启风窗刮水器和洗涤器,检视刮水器、洗涤器能否正常工作,刮水器关闭时刮片是否自动返回初始位置。

 

6.4.10.3 防眩目装置

 

检视驾驶室内的防眩目装置是否完整有效。

 

6.4.10.4 除雾、除霜装置

 

检视前风窗玻璃的除雾、除霜装置是否工作正常。

 

6.4.10.5 排气管和消声器

 

被检车辆驶上地沟,在地沟内检视排气管、消声器是否完好有效、稳固可靠。

 

6.4.11 安全防护

 

6.4.11.1 安全带

 

检视客车的所有座椅、货车驾驶人座椅和前排乘员座椅是否配备安全带,配件是否齐全有效,有无破损。

 

6.4.11.2 侧面防护装置

 

检视 N2N3 类货车(半挂牵引车除外)、O3O4 类挂车两侧以及牵引车与挂车之间两侧装备的侧面防护装置是否完好、稳固、有效。

 

6.4.11.3 后部防护装置

 

检视除牵引车和长货挂车以外的 N2N3 类货车和 O3O4 类挂车的后下部防护是否完好、稳固、有效。

 

6.4.11.4 保险杠

 

检视乘用车、车长小于 6m 的客车的前、后保险杠、货车的前保险杠有无损毁、是否稳固。 6.4.11.5 牵引装置和安全锁止机构

 

6.4.11.5.1 检视汽车列车牵引装置的连接和安全锁止机构是否锁止可靠。

 

6.4.11.5.2 检视集装箱运输车固定集装箱箱体的锁止机构是否工作可靠、有无损坏。

 

6.4.11.6 安全架与隔离装置

 

检视货车车箱前部安装的安全架、驾驶员和货物同在车厢内的厢式车隔离装置是否完好、稳固。

 

6.4.11.7 灭火器材、警示牌和停车楔

 

6.4.11.7.1 检视是否随车配备灭火器,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安装是否牢靠和便于取用,数量


 

及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定。

 

6.4.11.7.2 检视是否随车配备三角警告牌,是否妥善放置。

 

6.4.11.7.3 检视是否随车配备停车楔,数量是否不少于两只,是否妥善放置。

 

6.4.11.8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装置与标志

 

6.4.11.8.1 对运送易燃易爆货物车辆进行如下检查:

 

a)是否备有灭火器材,其数量、放置位置及固定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排气管是否装在罐体或

 

箱体前端面之前且不高于车辆纵梁上平面的区域。隔热和熄灭火星的装置是否完好;b)电路系统是否有切断总电源和隔离电火花的装置,该装置是否安装在驾驶室内;c)车辆尾部的导静电拖地带是否完整,有无破损。

 

6.4.11.8.2 检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以及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

 

辆标志和标识是否齐全、完整、清晰、无污损,安放位置是否符合规定。

 

6.4.11.8.3 检查装运危险货物的罐(槽)式车辆,其罐体是否具备有效的检验合格证明或报告。

 

6.4.11.8.4 检视装运大型气瓶、可移动罐(槽)等的车辆,是否设置有效的紧固装置,有无松动。

 

6.5 动力性

 

6.5.1 设备要求

 

6.5.1.1 应采用符合JT/T 445要求的底盘测功机进行检验。并装双驱动轴车辆的检验采用三轴六

 

滚筒式底盘测功机。

 

6.5.1.2 底盘测功机应能根据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计算功率校正系数,且能根据登录车

 

辆参数和信息,计算测功机的加载力并进行恒力加载。

 

6.5.1.3 底盘测功机的静态力示值误差为±1.0% ,恒力控制误差为±20N,车速示值误差为±

 

0.2km/h ±1.0%

 

6.5.1.4 底盘测功机应能显示功率吸收装置的瞬时加载力和曲线以及瞬时车速和曲线,并能通过

 

外部显示设备提示操作。

 

6.5.1.5 已知底盘测功机台架转动件的基本惯性质量。

 

6.5.1.6 滚筒上母线应保持水平,各滚筒两端点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5mm

 

6.5.2 检验准备

 

6.5.2.1 底盘测功机电气系统应预热。

 

6.5.2.2 采用反拖电机或车辆驱动滚筒预热台架转动部件,直至底盘测功机滑行时间趋于稳定。

 

6.5.2.3 登录被检车辆的以下参数信息,对于检测站数据库或车辆行驶证无法提供的参数,应从

 

车辆登记证或产品说明书上查取:

 

a)  压燃式发动机额定功率,单位为千瓦(kW);

 

b)  点燃式发动机额定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²m);额定扭矩转速,单位为转每分钟(r/min);

 

c)  驱动轴空载质量,单位为千克(kg)。

 

6.5.2.4 预热发动机、传动系达到正常工作的温度状况。

 

6.5.2.5 被检车辆空载,轮胎表面干燥、清洁无油污,驱动轴轮胎的花纹深度不小于 1.6 mm,轮

 

胎花纹内和并装轮胎间无异物嵌入,轮胎气压符合规定。

 

6.5.2.6 关闭空调系统等汽车运行非必须的耗能装置。

 

6.5.2.7 对于并装双驱动轴车辆,应使桥间差速器不起作用。

 

6.5.2.8 两用或双燃料车辆取发动机燃油额定功率(或额定扭矩),油电(或气电)混合动力车辆取发动机燃油(或燃气)额定功率(或额定扭矩),燃气车辆取发动机燃气额定功率(或额定扭矩),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不做评价。

 

6.5.3 检验方法

 

GB/T 18276 规定的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检验方法进行。

 

6.5.4 压燃式发动机车辆的动力性检验

 

6.5.4.1 检验步骤

 

6.5.4.1.1 被检车辆驱动轮置于底盘测功机滚筒上, 根据车型调整侧移限位和系留装置,在非驱

 

动轮加装停车楔。

 

6.5.4.1.2 底盘测功机设置为恒力控制方式,力、速度等参数示值调零。

 

6.5.4.1.3 底盘测功机不加载的条件下,起动被检车辆,逐步加速,选择直接档测取全油门的最高稳定车速,并按公式(4)计算额定功率车速。当最高稳定车速大于 95km/h(对于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其最高稳定车速大于 80km/h)时,应降低一个档位,并重新测取最高稳定车速。

 

Ve   = 0.87 ´Va                                 „„„„„„ 4

 

式中:

 

Ve  —— 额定功率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Va  —— 全油门所挂档位的最高稳定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6.5.4.1.4 底盘测功机逐步进行恒力加载至(FE ±20N)范围内并稳定 3s 后,开始测取车速,当

 

3s 内的车速波动不超过±0.5km/h 时,该车速即为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 Vw,检测结束。

 

注:液化燃气车辆按压燃式发动机动力性检测方法。

 

6.5.4.2 计算加载力

 

6.5.4.2.1 检测环境下的功率吸收装置加载力,按下式计算:

 

F   = F  - F   - F  - F

f

- F

„„„„„„ 5

 

Eetcc

t

 

 

 

式中:

 

FE  —— 检测环境下功率吸收装置在滚筒表面上的加载力,单位为牛顿(N);

 

Fe  —— Ve 车速点,检测环境下发动机达标功率换算在驱动轮上的驱动力,单位为牛顿(N);

 

Ftc  —— 底盘测功机内阻,单位为牛顿(N);

 

Fc  —— 轮胎滚动阻力,单位为牛顿(N);

 

Ff —— Ve 车速点,发动机附件消耗功率换算在驱动轮上的阻力,单位为牛顿(N); Ft —— 车辆传动系允许阻力,单位为牛顿(N)。

 

6.5.4.2.2 按下式计算 Fe

 

F   =

3600 ´ h  ´ P

 

 

 

e

„„„„„„ 6

 

 

 

 

e

a d

´Ve

 

 

 

 

 

 

式中:

 

Pe  —— 发动机额定功率,单位为千瓦(kW);


 

η     —— 功率比值系数,动力性达标检验时,η  = 0.75

 

α   d  —— 压燃式发动机功率校正系数,发动机因子 fm 0.3,计算方法见 GB/T 18276 附录 A

 

6.5.4.2.3 Ftc 按表 12 取值,或采用反拖法定期测量测功机在 80 km/h 时的内阻。表 12 台架内阻 Ftc 推荐值

 

 

 

二轴四滚筒式台架内阻(Ftc

三轴六滚筒式台架内阻(Ftc

 

 

 

 

 

N

N

 

 

 

 

 

 

 

 

 

压燃式发动机车辆的动力性检验

 

 

130

160

 

 

 

 

 

 

 

 

 

点燃式发动机车辆的动力性检验

 

 

110

140

 

 

 

 

 

 

 

 

6.5.4.2.4 按下式计算 Fc

 

 

 

 

 

 

F   =  f

c

´ G   ´ g

„„„„„„ 7

 

 

 

c

R

 

 

 

式中:

 

ƒc —— 台架滚动阻力系数,Ve 大于等于 70km/h 时,ƒc 2ƒ Ve 小于 70km/h 时,ƒc 1.5ƒƒ 是汽车在水平硬路面上行驶的滚动阻力系数,子午线轮胎取 0.006,斜交轮胎取 0.010

 

GR —— 驱动轴空载质量,单位为千克(kg);

 

g  —— 重力加速度,g = 9.81 m/s2

 

6.5.4.2.5 按下式计算 Ff

 

 

 

3600 ´ f

p

´ P

 

 

Ff

=

 

e

„„„„„„ 8

 

Ve

 

 

 

 

 

 

 

 

 

 

式中:

 

ƒp —— Ve 车速点,发动机附件消耗功率系数。当发动机铭牌(或说明书)功率参数以额定功率表征时,ƒp 0.1;以净功率表征时,ƒp 0.06;以车辆铭牌最大净功率表征时,ƒp 0

 

6.5.4.2.6 按下式计算 Ft

 

F    = 0.18 ´ ( F  - F  )                               „„„„„„ 9

t                               e            f

 

6.5.4.3 存储数据

 

存储以下被检车辆相关参数及中间数据:

 

η  PeVeVwFeFEFtc FcFfFtα d 以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6.5.5 点燃式发动机车辆的动力性检验

 

6.5.5.1 检验步骤

 

6.5.5.1.1 被检车辆驱动轮置于底盘测功机滚筒上, 根据车型调整侧移限位和系留装置,在非驱

 

动轮加装停车楔。

 

6.5.5.1.2 底盘测功机设置为恒力控制方式,力、速度等参数示值调零。

 

6.5.5.1.3 底盘测功机不加载的条件下,起动被检车辆,逐步加速,选择变速箱第 3 档位,采用加速踏板控制车速,当外接转速表(外接转速表无法稳定测取转速时,可观察发动机转速表)的转


 

速稳定指向发动机额定扭矩转速m , 测取当前驱动轮边线速度 ,记作额定扭矩车速 Vm。当额定扭矩车速 Vm 大于 80km/h 时,应降低 1 个档位,重新测取额定扭矩车速 Vm

 

注:当额定扭矩转速为m  1  ~nm 2 时,m 取其均值。当m 大于 4000 r/min 时,按m  = 4000 r/min

 

Vm 

 

6.5.5.1.4 踩下加速踏板使车速超过 Vm,底盘测功机逐步进行恒力加载至(FE ±20N)范围内并稳定 3s 后,开始测取车速,当 3s 内的车速波动不超过±0.5km/h 时,该车速即为驱动轮轮边稳定车速 Vw,检测结束。

 

注:压缩燃气车辆按点燃式发动机动力性检测方法。

 

6.5.5.2 计算加载力

 

6.5.5.2.1 检测环境下的功率吸收装置加载力,按下式计算:

 

F       = F        - F        - F  - F            - F              „„„„„„ 10

M             m            tc            c            f            t

 

 

式中:

 

FM   —— 检测环境下功率吸收装置在滚筒表面上的加载力,单位为牛顿(N);

 

Fm —— Vm 车速点,检测环境下发动机达标扭矩换算在驱动轮上的驱动力,单位为牛顿(N); Ff —— Vm 车速点,发动机附件消耗扭矩换算在驱动轮上的阻力,单位为牛顿(N)。

 

6.5.5.2.2 按下式计算 Fm

 

Fm

=

0.377 ´ h ´ M m

´ nm

„„„„„„ 11

 

aa

´Vm

 

 

 

 

 

 

 

 

式中:

 

Mm  —— 发动机额定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²m);

 

a a —— 点燃式发动机功率校正系数,计算方法见 GB/T 18276 附录 A

 

6.5.5.2.3 Ftc 按表 12 取值,或采用反拖法定期测量测功机在 50 km/h 时的内阻;

 

6.5.5.2.4 按公式(7)计算 Fc。其中,Vm 大于等于 70km/h 时,ƒc 2ƒVm 小于 70km/h 时,ƒc 1.5ƒƒ 取值:子午线轮胎取 0.006,斜交轮胎取 0.010

 

6.5.5.2.5 按下式计算 Ff

 

Ff

=

0.377 ´ f m  ´ M m

´ nm

„„„„„„ 12

 

Vm

 

 

 

 

 

 

 

 

式中:

 

ƒm  —— Vm 车速点,发动机附件消耗扭矩系数,ƒm 0.06

 

6.5.5.2.6 按下式计算 Ft

 

F  = 0.18 ´ ( F   - F  )

„„„„„„ 13

t

mf

 

 

6.5.5.3 存储数据

 

存储以下被检车辆相关参数及中间数据:


 

η  MmVmVw、nmFmFMFtcFcFfFtα a 以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6.6 燃料经济性

 

以汽油或者柴油为单一燃料,总质量大于 3500kg 的在用道路运输车辆,其燃料消耗量按 GB/T 18566 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6.7 制动性

 

6.7.1 台架检验

 

6.7.1.1 设备要求

 

6.7.1.1.1 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或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检验,制动力的单位为 10 牛顿(daN)。

 

6.7.1.1.2 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单边滚筒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

 

P   ³

0.3 ´ me  ´ g ´V

„„„„„„ 15

 

 

 

d

1.9

´ 3600

 

 

 

 

 

 

式中:

 

Pd —— 单边滚筒驱动电机额定功率,单位为千瓦(kW); me —— 制动台额定承载轴质量,单位为公斤(kg);

 

g  —— 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

 

V —— 滚筒线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b) 用于检验多轴及并装轴车辆的制动台应符合:当滚筒直径为 245mm,中心距为 460mm,主、副滚筒高差为 30mm 时,副滚筒上母线与地面水平面的高度差为 400+5 mm。当滚筒中心距增大或减小 10mm,副滚筒上母线与地面水平面的高度差相应增大或减小 2mm,当主、副滚筒高差减小 10mm,副滚筒上母线与地面水平面的高度差相应增大 4mm

 

c)各滚筒上母线应保持水平,同轴滚筒上母线两端点间的高度差不大于±3mm(每滚筒两个

 

测量端点);

 

d)多轴及并装轴车辆的轮(轴)质量应分别采用独立式轮重仪和复合式轴重仪测取,轮(轴)

 

重仪的示值为质量,单位为公斤(kg);

 

1:两轴车辆指非并装轴的两轴单车,包括全挂车,以下同。

 

2:多轴及并装轴车辆指三轴及三轴以上的单车、汽车列车和并装轴挂车,以下同。

 

e)采集左、右车轮的制动全过程数据时,采样周期为10ms。在非停机保护状态下,采样时间

 

不少于3s

 

f)左、右滚筒的停机保护应能保证测取到被检车轮最大制动力。由第三滚筒控制时,轮胎线

 

速度相对于滚筒设计线速度降低 25%35%应停机保护;

 

g)滚筒表面附着系数不低于0.75,台架前、后地面应做提高附着系数的处理;

 

h)左、右滚筒的驱动电机应分时启动,时间间隔不小于 1s

 

i)  对于全时四驱的车辆,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时,可在台架前、后加装自由滚筒。滚筒应经过提高表面附着系数处理,宜具有自动锁止和释放功能以适用于非全时四驱车辆

 

的检测。

 

6.7.1.1.3 采用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单车应采用至少是四个制动平板的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

 

b)汽车列车应采用适用于多轴车辆的汽车列车制动性能检验台检验;

 

c)每一制动平板的制动力及轮质量的采样周期不大于5ms

 

d)平板式制动检验台应能称取被检车辆各车轮质量,示值单位为公斤(kg);

 

e)制动平板测试表面附着系数不低于0.75

 

f)制动平板应保持水平,各制动平板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5mm

 

6.7.1.1.4 台架检验设备应具有数据及曲线的存储、屏显及打印功能。

 

6.7.1.1.5 配备制动踏板开关。

 

6.7.1.2 检验准备

 

6.7.1.2.1 空载检验时,气压表指示气压不大于600kPa ,液压制动踏板力:乘用车不大于400N ,其它机动车不大于450N;满载检验时,气压表指示气压不大于额定工作气压,液压制动踏板力:乘用车不大于500N,其它机动车不大于700N

 

6.7.1.2.2 驻车制动检验时的允许操纵力,手操纵时,乘用车不大于 400N,客车、货车不大于 600N;脚操纵时,乘用车不大于 500N ,客车、货车不大于 700N

 

6.7.1.2.3 被检车辆轮胎表面干燥、清洁无油污,胎冠花纹中及并装轮胎间无异物嵌入,驱动轴轮胎的花纹深度不小于 1.6mm,气压符合规定。

 

6.7.1.2.4 对于气压制动的车辆,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时,贮气筒应有足够的压力,

 

并能保证制动性能检测完毕时,气压不低于起步气压。

 

6.7.1.2.5 检测汽车列车制动时序和制动协调时间,应安装制动踏板开关。

 

6.7.1.2.6 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时,可在非测试车轮后垫三角垫

 

块防止车轮后移。

 

6.7.1.2.7 并装双驱动轴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时,应使桥间差速器起作用。

 

6.7.1.2.8 检验台架旋转部件及电气系统应预热。

 

6.7.1.3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方法

 

6.7.1.3.1 测取被检车辆各轴的静态轮质量。

 

6.7.1.3.2 将被测车轮置于制动台两滚筒之间,变速器为空档。此时,对于多轴及并装轴车辆还

 

应采用复合式轴重仪测取被检轴的静态轴质量。

 

6.7.1.3.3 起动制动台左、右滚筒的驱动电机,3s后按提示将制动踏板缓踩到底(液压制动车辆应保持规定的制动踏板力),测取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以及制动全过程的数据;对驻车制动轴实施驻车制动,测取驻车最大制动力。

 

6.7.1.3.4 依次检测各轴。

 

6.7.1.3.5 按以下规定的方法计算静态轮荷及静态轴荷、整车制动率、轴制动率、制动不平衡率

 

和驻车制动率:

 

a)静态轮荷及静态轴荷的计算:计算静态轮荷时,轮质量应换算为轮荷,单位为10牛顿(daN),

 

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静态轴荷为同轴左、右轮的静态轮荷之和,采用复合式轴重仪测取的静态轴质量应换算为静态轴荷;

 

b)整车制动率的计算:测取的所有车轮最大制动力之和与整车重量(各轴静态轴荷之和,以下同)的百分比。当牵引车与半挂车相连时,牵引车整车制动率为牵引状态下,各车轴所


 

有车轮的最大制动力之和与牵引车整车重量的百分比,半挂车整车制动率为牵引状态下,各轴所有车轮的最大制动力之和与半挂车整车重量的百分比;

 

c)轴制动率的计算:以同轴左、右轮较后产生车轮抱死滑移时刻为取值终点,如左、右轮无法达到抱死滑移,则以较后出现车轮最大制动力时刻作为取值终点。在取值终点前的制动全过程中,测取各轴左、右车轮的最大制动力,并计算各轴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之和与各轴静态轴荷的百分比;

 

d)制动不平衡率的计算:

 

以同轴左、右任一车轮产生抱死滑移时为取值终点,如左、右轮无法达到抱死滑移,则以较后出现车轮最大制动力时刻作为取值终点。在取值终点前的制动全过程中,计算同时刻左、右车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该轴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中较大者的百分比。除前轴外,当后轴的制动率小于 60%时,用该值除以该轴静态轴荷的百分比;

 

e)驻车制动率的计算:测取的各驻车轴最大驻车制动力之和与整车重量的百分比。

 

注:对于多轴及并装轴车辆,计算整车制动率、轴制动率和制动不平衡率时,静态轴荷按复合式轴重仪测取

 

的轴荷计算。计算驻车制动率时,整车重量按独立式轮重仪测取的静态轮荷计算。

 

6.7.1.4 平板制动检验台检验方法

 

6.7.1.4.1 被检车辆变速器置于空档(自动变速器置于D档),以(510km/h的速度直线

 

滑行。

 

6.7.1.4.2 当所有车轮均驶上制动平板时,急踩制动使车辆停止,测取各车轮的最大轮制动力、制动全过程的数据及动、静态轮荷;重新起动车辆,当驻车制动轴驶上制动平板时实施驻车制动,测取各驻车轴制动力。

 

注:车辆停止时,如被测车轮离开制动平板,制动检测无效,应重新检测。

 

6.7.1.4.3 按以下规定的方法计算静(动)态轮荷及静(动)态轴荷、整车制动率、轴制动率、制动不平衡率、制动协调时间、驻车制动率以及汽车列车制动时序和制动力分配:

 

a)静(动)态轮荷及静(动)态轴荷的计算:静态轮荷及静态轴荷的计算同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计算方法。动态轮荷取同轴左、右轮制动力最大时刻分别对应的轮荷,动态轴荷为同轴

 

左、右轮动态轮荷之和;

 

b)整车制动率的计算:测取的各车轮最大制动力之和与静态整车重量的百分比。当牵引车与

 

半挂车相连时,牵引车整车制动率、半挂车整车制动率的计算同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计算方法;

 

c)轴制动率、制动不平衡率和驻车制动率的计算:同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的计算方法。

 

计算轴制动率时,乘用车轴荷取动态轴荷,其他车辆的轴荷取静态轴荷;

 

d)制动协调时间的计算:以制动踏板开关的触发时刻作为起始时刻Tb,以制动全过程中,各

 

轴所有车轮同时刻的制动力之和达到整车制动率规定值的75%时刻为终止时刻TeTe-Tb的时间差即为制动协调时间。当整车制动率不能达到规定值时,制动协调时间不做计算和评价;

 

e)  汽车列车制动时序的计算:以制动踏板开关的触发时刻为起始时标,计算汽车列车各轴制

 

动力分别达到静态轴荷的 5%的时间及时间差;f)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汽车列车整车制动率、牵引车整车制动率和挂车整车制动率;

 

2)分别计算牵引车整车制动率、挂车整车制动率与汽车列车整车制动率的百分比。

 

6.7.2 路试检验

 

6.7.2.1 设施及设备要求

 

6.7.2.1.1 行车制动

 

路试检验行车制动的设施及设备要求如下:

 

a)平坦、坚实、干燥、无松散物质且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不小于 0.7 的水泥或沥青路面,

 

长度不小于 100m

 

b)试验通道应设置标线,标线的宽度:乘用车、总质量不大于 3500kg 的车辆为 2.5m,汽车

 

列车及其它车辆为 3m

 

c)采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无触点速度分析仪或五轮仪检验。

 

6.7.2.1.2 驻车制动

 

坡道坡度为 20% 15%,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不小于 0.7 的水泥或沥青路面。在不具备试验坡道的情况下,可使用驻车制动检测设备检验驻车制动性能。

 

6.7.2.2 检验方法

 

6.7.2.2.1 行车制动

 

被检车辆沿试验通道中线空档滑行,以 5.2.3.4 规定的初速度(速度允许偏差为规定值± 2km/h,在试验通道内实施紧急制动。待车辆停止后,读取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无触点速度分析仪或五轮仪测取的数据,并检查被检车辆有无驶出试验通道标线。

 

6.7.2.2.2 驻车制动

 

被检车辆在坡度为 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 倍以下的车辆为 15%)的路试坡道上的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分别实施驻车制动,时间不应少于 5 min

 

采用驻车制动检测设备检测驻车制动性能时,按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6.8 排放性

 

6.8.1 设备要求

 

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采用排气分析仪检验;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采用不透光烟度计检验,对于 2001 10 1 日前生产的在用车辆,采用滤纸式烟度计检验。

 

6.8.2 检验方法

 

6.8.2.1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

 

GB 18285 规定的双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检验。

 

注:当被检车辆不适合外接发动机转速表时,可根据车载转速表指示值控制发动机转速。

 

6.8.2.2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

 

GB 3847规定的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或加载减速法检验。

 

6.9 转向操纵性

 

6.9.1 转向轮横向侧滑量

 

6.9.1.1 设备要求

 

6.9.1.1.1 采用适用于单、双转向桥的双板联动侧滑检验台检验,侧滑检验台宜具有轮胎侧向力

 

释放功能。


 

6.9.1.1.2 滑板应保持水平,两滑板各点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5mm

 

6.9.1.2 检验准备

 

6.9.1.2.1 被检车辆轮胎表面干燥、清洁无油污,胎冠花纹中及并装轮胎间无异物嵌入,气压符

 

合规定。

 

6.9.1.2.2 打开侧滑检验台滑板的锁止机构。

 

6.9.1.2.3 仪表显示零位,必要时人工操作清零。

 

6.9.1.2.4 侧滑检验台电气系统应预热。

 

6.9.1.3 检验方法

 

被检车辆居中直线行驶,以不高于5km/h的车速平稳通过侧滑检验台滑板(不应转动方向盘和实施制动),测取转向轮横向侧滑量的最大示值。

 

6.9.2 转向盘自由转动量

 

人工定性检查转向盘最大自由转动量,如自由转动量与规定限值接近而无法判定时,应按以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a)  被检车辆置于平坦、干燥、清洁的硬质地(路)面,转向轮保持回正位置,发动机熄火;

 

b)  将转向力角测量仪安装在被检车辆的转向盘上;

 

c)转向力角测量仪设为峰值保持并清零,转动转向力角测量仪的操纵盘至一侧有阻力止(转向轮转动临界点),读取角度值,记作 A1,再转至另一侧有阻力止,读取角度值,记

 

A2A1 A2 间的自由角度即为转向盘最大自由转动量。

 

6.10 悬架特性

 

6.10.1 设备要求

 

采用悬架检测台检验。

 

6.10.2 检验准备

 

6.10.2.1 轮胎气压符合规定。

 

6.10.2.2 检验悬架特性时,驾驶员应离车。

 

6.10.2.3 悬架检测台电气系统应预热。

 

6.10.3 检验方法

 

6.10.3.1 将被检车辆各轴车轮依次驶上悬架装置检测台,并使轮胎位于检测台面的中央位置,测

 

量左、右轮的静态轮荷。

 

6.10.3.2 分别启动悬架检测台的左、右电机,使汽车悬架产生振动,增加振动频率并超过振动的

 

共振频率。

 

6.10.3.3 当振动频率超过共振点后,将电机关断,振动频率衰减并通过共振点。

 

6.10.3.4 记录衰减振动曲线,测量共振时的最小动态轮荷,计算并读取最小动态轮荷与静态轮荷

 

的百分比以及同轴左、右轮百分比的差值。

 

注:衰减振动曲线的纵坐标为动态轮荷,横坐标为时间。

 

6.11 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和光束照射位置

 

6.11.1 设备要求

 

6.11.1.1 采用具有发光强度及远、近光光束照射位置检测功能的前照灯检验仪检验。

 

6.11.1.2 采用自动式前照灯检测仪时,导轨运行平面的水平度应不大于±3mm/m


 

6.11.2 检验准备

 

6.11.2.1 被检车辆的停止位置应能保证前照灯镜面与前照灯检验仪受光面平行,两者间的距离符

 

合规定。

 

6.11.2.2 前照灯检验仪受光面和被检车辆前照灯镜面应清洁。

 

6.11.2.3 前照灯检验仪应预热。

 

6.11.3 检验方法

 

6.11.3.1 被检车辆沿引导线居中行驶,并在规定的检测位置停止,车辆的纵向轴线应与引导线平

 

行。如不平行,车辆应重新停放或采用车辆摆正装置进行拨正。

 

6.11.3.2 车辆电源处于充电状态,变速器置于空档,开启前照灯远光灯。

 

6.11.3.3 前照灯检测仪自动搜寻被检前照灯,并测量其远光发光强度。对于远光光束可单独调整

 

的前照灯还应检测远光照射位置偏移。

 

6.11.3.4 被检前照灯转换为近光光束,自动式前照灯检测仪自动检测其近光光束明暗截止线拐点

 

的照射位置偏移值。

 

6.11.3.5 6.11.3.36.11.3.4 完成车辆所有前照灯的检测。

 

1:采用光轴对正或基准中心对正的自动式前照灯检测仪可只检测左、右两只对称的前照灯,如四灯全检

 

时,应将与被检灯相邻的灯遮蔽。

 

2:手动式前照灯检测仪参照上述方法。

 

6.12 车速表示值误差

 

6.12.1 设备要求

 

6.12.1.1 采用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检验。对于无法台架检验车速表指示误差的车辆,如全时四驱、带防滑控制功能、车速传感器未装在驱动轮的车辆,检查车速表速度指示功能是否正常,必要时,可采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无触点速度分析仪或五轮仪,通过路试的方法检验。

 

6.12.1.2 滚筒上母线应保持水平,各滚筒两端点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5mm

 

6.12.2 检验准备

 

6.12.2.1 并装轮胎间无异物嵌入,气压符合规定。

 

6.12.2.2 前轮驱动车辆应在非驱动轮前部加止动楔块,并使用驻车制动。

 

6.12.2.3 仪表显示零位,必要时人工操作清零。

 

6.12.2.4 车速表检验台电气系统应预热。

 

6.12.3 检验方法

 

6.12.3.1 将被检车辆驱动轮置于车速表检验台滚筒上。

 

6.12.3.2 降下举升器,起动被检车辆,当车速表稳定指示 40km/h 时,测取实际车速。

 

6.12.3.3 对于无法台架检验车速表指示误差的车辆,可采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或同类仪器设备。采用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时,按以下方法检验车速表示值误差,采用同类仪器设备检验时,按其说明书进行操作:

 

a)在被检车辆上安装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

 

b)起动被检车辆,将车速稳定在 40km/h 并踩下制动踏板;

 

c)将便携式制动性能检测仪计算打印的制动初速度作为车速表 40km/h 对应的实际车速,计算两者差值。


 

6.13 车轮阻滞率

 

6.13.1 设备要求

 

6.13.1.1 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验,其空载动态零值误差应符合表 14 的要求。表 14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空载动态零值误差

 

额定承载质量

空载动态零值误差

 

 

t

±0.6F²S

 

 

10t

±0.2F²S

 

 

13t

±0.2F²S

 

 

 

6.13.1.2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安装要求及被检车辆轮(轴)质量的测取要求应符合

 

6.7.1.1.2 的相关规定。

 

6.13.2 检验准备

 

制动台滚筒空载运转,使轴承、减速箱等旋转部件及润滑油充分预热。

 

6.13.3 检验方法

 

6.13.3.1 测取被检车辆各轴的静态轮质量,并按6.7.1.3.5 a)的规定换算为静态轴荷。对于多轴

 

及并装轴车辆应采用复合式轴重仪测取被检轴的静态轴质量。

 

6.13.3.2 将被测轴的车轮置于制动台滚筒上,变速器为空档,数据采集系统清零。

 

6.13.3.3 起动制动台左、右滚筒的驱动电机,2s 后开始采样并保持至少 5s 的采样时间,测取采

 

样过程中各车轮阻滞力的平均值。

 

6.13.3.4 6.13.3.26.13.3.3 依次检验各轴车轮的阻滞力。

 

6.13.3.5 计算各车轮阻滞力的平均值与静态轴荷的百分比。

 

1:基于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副滚筒上母线与地面水平面存在高度差,对于多轴及并装轴车辆,计算

 

车轮阻滞率时,静态轴荷按复合式轴重仪测取的轴荷计算。

 

2:车轮阻滞率的检验与6.7.1.3同步进行,先检验同轴车轮阻滞率,再检验该轴的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

 

相同的检验步骤可合并操作。

 

6.14 喇叭

 

6.14.1 设备要求

 

采用声级计检验喇叭声压级。

 

6.14.2 检验方法

 

6.14.2.1 将声级计置于被检车辆前 2m 处,传声器距地高 1.2m,并指向被检车辆驾驶员位置。

 

6.14.2.2 调整声级计到A级计权和快档位置。

 

6.14.2.3 按响喇叭并保持发声3s以上,测取声压级。

 

7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检验结果的判定与处理

 

7.1 检验项目设置

 

在用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验分为人工检验性能检验。人工检验项目(见附录A)中,标记的项目为关键项,标记“■”的项目一般项。性能检验项目(见附录 B)中,车速表示值误差一般项前照灯光束水平偏移不参与评价,其他项目为关键项 7.2 检验结果判定


 

人工检验项目及性能检验项目中,关键项的检验结果为合格且一般项的不合格项数不超过 6 项时,检验结果判定为合格。当有任一关键项的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或一般项的不合格项数多于 6 项时,检验结果判定为不合格。

 

7.3 检验结果处理

 

7.3.1 检验结果为合格但存在一般不符合项时,送检人应在检验报告单上签字确认并及时调

 

修。

 

7.3.2 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时,送检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调修并进行复检。具备条件时,对于能立即排除的故障和缺陷可在场调修,在得到确认后,可不进行复检。

 

7.3.3 对以下不合格项进行复检时,应进行关联检验:

 

a)对于装用压燃式发动机车辆,动力性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燃料经济性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排放性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排放性和动力性;

 

b)轴制动率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轴制动率和同轴车轮阻滞率;

 

c)驻车制动率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驻车制动率和同轴车轮阻滞率;

 

d)同轴车轮阻滞率不合格时,调修后复检该轴的车轮阻滞率、轴制动率、制动不平衡率,并重新计算整车制动率。

 

8 标准实施的过渡期要求

 

8.1 以下要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 4 个月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实施:

 

——4.3.3关于电涡流缓速器的安装部位上方应装有具阻燃性隔热材料的要求;

 

——4.3.6 关于客车乘员舱内灭火器数量的要求。

 

8.2 以下要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 7 个月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实施:

 

——4.1.5 关于座椅安装固定的要求;

 

——4.2.4 关于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制动蹄片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要求;

 

——4.2.7 关于车长大于9m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配备胎压监测报警系统的要求; ——4.3.1 关于客车地板铺垫材料的要求。

 

——4.4.1 关于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的动力性要求;

 

——4.4.3.1.2 4.4.3.2.2 关于 O3O4 类挂车行车系冷态、热态制动效能的要求。

 

8.3 以下要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0个月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实施:

 

——4.4.3.3.2 4.4.3.3.3关于汽车列车制动时序和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8.4 以下要求执行 GB 7258-2012的过渡期,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实施:

 

——4.2.1 关于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N3 类货车、半挂牵引车以及 O4 类挂车

 

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的要求;

 

——4.2.2 关于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至少其前轮应装有盘式制动器的要求; ——4.2.3 关于车长大于 9m 的客车、N3 类货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有缓速器或其它辅助制

 

动装置的要求;

 

——4.2.5 关于气压制动管路安装压缩空气干燥器和油水分离器的要求;

 

——4.2.9 关于客车超速报警功能,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限速功能以及限速装置的要求;


 

——4.3.2 关于后置发动机舱内装备温度报警系统和发动机舱自动灭火装置的要求。

 

8.5 以下要求对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7个月后生产的在用车辆实施:

 

——5.1.9.4关于胎压监测报警系统的要求,对车长大于9m的在用客车和在用危险货物运输车

 

实施;

 

8.6 以下要求对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0个月后生产的在用车辆实施:

 

——5.2.3.3.35.2.3.3.4 关于汽车列车制动时序和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要求,对在用汽

 

车列车实施。